科研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土木工程学院召开交叉科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5-13 浏览量: 作者:吉延峻

5月12日下午,土木工程学院交叉科学研讨会在2号办公楼206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吉延峻主持,郭培玺、习羽、薛成凤、张耀等老师分享科研成果,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本科大三学生以及研一、研二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参与此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无人机、混凝土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以期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会议伊始,主持人吉延峻老师简要阐述了举办交叉学科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对于推动土木工程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作用,随后会议正式进入学术分享环节。

郭培玺老师率先带来关于无人机技术在电力线路巡检中应用的精彩分享。他指出,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彻底革新了电力线路巡检的传统模式,有效攻克了长期困扰行业的安全、效率与成本难题,同时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借助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电力公司得以向智能精准的预测性维护模式迈进。无人机必将在智慧电网建设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成为保障电网安全、可靠、高效和绿色运行的核心力量,并鼓励同学们报考无人机驾照。

习羽老师基于现场监测与室内土柱试验成果,提出一个全新的水力模型,用于模拟非饱和渗流,该模型能够直观呈现一维非饱和流的垂向迁移规律。在基于非饱和土强度理论的黄土滑坡启动机理研究中,习羽老师在确定土体非饱和土水特征曲线和强度参数的基础上,建立边坡滑动前有限元模型,通过非饱和渗透与非饱和强度的耦合分析,精准获取水分入渗过程中边坡的应力场,成功揭示其破坏过程。

张耀老师结合人工制备结构性黄土的方法,通过开展宏观试验(三轴剪切试验、侧限压缩试验及湿陷系数试验)、细微观试验(SEM、颗粒分析、XRD及EDS试验)及模拟试验(表层边坡稳定性分析试验),全面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黄土的结构性变化规律。此外,张耀老师还介绍了基于电石灰与玻璃粉组成的钙基复合体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试验、分散性试验、力学试验及微观试验,深入探究钙基复合材料对分散性土的固化效果及改性机理,为改性雷河咀库区分散性土开辟了新路径。

薛成凤老师提到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大型桥梁结构中优势显著。而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波形钢腹板组合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融合了UHPC 的高强度、耐久性与波形钢腹板的优良力学性能,使其在桥梁、建筑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的设计优化,该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性能优势,满足现代桥梁工程对结构性能的严苛要求。

吉延峻老师则基于孔隙结构建立了自密实混凝土冻胀损伤模型,采用CT和XRD扫描技术检测和分析内部水化产物和结晶度;同时通过BAQUS软件模拟计算自密实混凝土冻融损伤过程中空隙膨胀变化特性,依据CDP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变化及使用寿命进行评价和预测,拓宽了自密实混凝土在寒区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此次交叉学科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院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更为土木工程学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未来,土木工程学院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图/吉延峻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Copyright © 2020 Xi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2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