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王社良教授和陕西维特钢构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宋波涛就“装配式钢结构消能梁段消能性能研究”和“历史建筑灰浆性能增强方法研究”两个项目举行技术开发合同签署仪式。
|
(双方负责人合同签订) |
签约前夕,王社良老师带领自己团队分别对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开展的试验条件、核心技术、相关业务及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
装配式钢结构是一种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建筑,符合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广装配式结构建筑,可以减少建筑垃圾和建筑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然而在多次地震中发现,钢框架连接节点发生了大量破坏,这使得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能在震后经过简单低价修复和恢复使用功能的结构形式。2009
年美日学者首次提出将“可恢复功能城市”作为地震工程的新方向后,如何设计出地震中不发生破坏或是破坏仅发生在可快速修复部位的结构,成为国际工程抗震领域的研究趋势之一。
传统的结构抗震主要是通过提高结构的强度、刚度及延性以增强结构抗震的能力,属于一种 “硬碰硬”的形式。1972年美国学者Yao J P率先提出了结构减震控制的概念,即通过增设控制构件,如阻尼器、橡胶隔震支座,使得控制构件与结构共同分散地震作用,从而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确保结构在地震破坏下的稳定性。
同时针对历史建筑抗震保护的主要特点,以陕西省西安市地区小雁塔等历史建筑在8度抗震设防区的抗震保护研究和工程应用为背景,研究能够增强历史建筑灰浆强度和墙体抗震性能的材性增强方法和构造措施,提出相应的历史建筑抗震保护理论和工程应用方法,从而有效的保护历史建筑物。
双方项目负责人表示,本次对促进校企合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双方有望在更多的领域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文/王社良 图/王社良